中国糖尿病患者每周服用一次这种新药,血糖达

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预计患者人数将从2024年的1.48亿增至2050年的1.68亿。虽然基础胰岛素在中国临床广泛使用,但由于疾病进展以及患者对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担忧,只有40%至57%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后能够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因此,患者需要更好的治疗方案,既能有效控制碳水化合物,又能兼顾体重管理。替泽帕肽是一种双重 GIP/GLP-1 受体激动剂,在多项国际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着的降血糖和减肥作用。然而,替泊肽联合基础胰岛素在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仍处于空白。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发表了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领导的SURPASS-CN-INS研究ital,这支持了其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在患者接受基础胰岛素的同时每周添加一次替泊肽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并减轻体重。每个替泊肽剂量组中实现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目标低于 7.0% 的患者数量是安慰剂组的近五倍(75%-79% vs. 16%),并且耐受性良好。截图来源:柳叶刀糖尿病内分泌SURPASS-CN-INS是一项在中国26家医院开展的随机、双盲、3期临床试验,共纳入257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治疗,部分患者同时接受二甲双胍和/或 SGLT2 抑制剂治疗。患者按 1:1:1:1 的比例随机分配,每周皮下注射替泊肽(5 mg、10 mg 或 15 mg)或安慰剂,持续 40 周。在这项研究中,严格的剂量分级根据目标治疗算法采用治疗方案并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替佐帕肽 5 mg 组和安慰剂组各有一名患者被错误纳入,未纳入疗效分析。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就HbA1c的变化而言,替泊肽10mg和15mg组比安慰剂组有显着优势。第 40 周时,10 mg 和 15 mg 组的 HbA1c 分别下降 2.39% 和 2.37%,而安慰剂组仅下降 0.91%。组间差异分别为1.48%和1.45%,达到统计学意义。 ▲ 每个替泊肽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 HbA1c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这种治疗益处在各个亚组中基本一致。随着剂量的增加,女性患者的 HbA1c 平均下降幅度更大。 65 岁以下的患者和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的 HbA1c 下降幅度更大初始 HbA1c >8.0%。关于关键的次要终点,替泊肽 5 mg 组的 HbA1c 降低也显着优于安慰剂组(2.11% vs. 0.91%,额外降低 1.20%)。与此同时,替泊肽组中达到不同血糖目标的患者比例要高得多。每个替泊肽剂量组中有 75% 至 79% 的患者实现了 HbA1c <7.0% 的目标,显着高于安慰剂组的 16%。替泊肽组中 HbA1c ≤ 6.5% 的患者比例也从 59% 到 78% 不等,而安慰剂组中这一比例仅为 6%。每个替泊肽剂量组中有 9% 至 24% 的患者达到 HbA1c ≤ 5.7%,而安慰剂组中没有患者达到 HbA1c ≤ 5.7%。 ▲ 替泊肽各剂量组和安慰剂组达到不同 HbA1c 目标的患者百分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除了控制血糖外,替泊肽对体重控制也有效控制。治疗 40 周后,5 mg、10 mg 和 15 mg 替泊肽组的患者分别减轻了 2.7 公斤、4.8 公斤和 4.3 公斤,而安慰剂组的患者则增加了 1.7 公斤。每个替泊肽剂量组中实现不同减肥目标的患者比例也显着高于安慰剂组。 ▲替波肽各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患者随时间的体重减轻情况(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此外,替波肽组患者基础胰岛素剂量增加率(11.1%~19.5%)也显着低于安慰剂组(73.4%),提示替波肽具有一定的“胰岛素节省作用”。从安全角度来看,替泊肽组治疗期间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腹泻、厌食和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不良事件主要为轻度至中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没有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ycemia。总体安全性与SURPASS全球系列研究一致,表明该药在中国人群中耐受性良好。事后分析进一步证明,替泊肽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患者是否同时服用 SGLT2 抑制剂无关。图片来源:123RFSURPASS-CN-INS 该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面对血糖控制不佳和体重控制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特别是考虑到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情况以血糖依从性差为特点,尽管基础胰岛素被广泛使用,但替泊肽的联合应用有望优化现有的治疗路径。点击文末“阅读全文”即可进入杂志官网阅读全文。标题图片来源:123RF参考文献[1]LixinGuo,et al.,(2025)。添加到基础液中的替西帕肽的功效和安全性中国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 (SURPASS-CN-INS):一项双盲、多中心、随机和安慰剂对照的 3 期试验。 《柳叶刀糖尿病内分泌学》,DOI:10.1016/S2213-8587(25)00248-7[2] Tongzhi Wu,等。 (2025)。双肠促胰岛素治疗中国成人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的 2 型糖尿病:临床和研究意义。 《柳叶刀》糖尿病内分泌学,DOI:10.1016/S2213-8587(25)00282-7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我在这里。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药明康德的立场,也不暗示药明康德赞同或反对本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本文不建议治疗。如果您需要治疗指导,请前往当地医院。版权声明:个人可以转载朋友圈,但未经许可,媒体和机构不得在其他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如需转载许可,请欢迎在官方微信“新医学视角”留言。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